每年的清明節(jié)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一個節(jié)氣,也是祭拜祖先、悼念已逝親人的日子,同時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(tǒng)美德——孝道。
清明節(jié)掃墓可能在每個地方的風(fēng)俗習(xí)慣不同,祭拜形式也是各不相同。在我的安徽老家,每年清明,我們就是兄妹一起買些紙錢,到父親的墳頭上去燒給他,然后點上香煙,倒杯水酒,坐在父親的墳邊上和他說些心里話,有開心的,不開心的。但是每一年媽媽總是在邊上說著,保佑孩子們平安,保佑孫子們考大學(xué),總是對父親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,但從沒為自己要求過什么,年年如此。有人說,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,越來越淡。我想,或許對于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,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,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,我的心中總會有堵得很慌的感覺。哪怕是十多年過去了,這種感覺也沒有減弱、消失,反而會變得更加強烈。心里總是充滿遺憾,總是想,要是父親能多活幾年,該多好啊。
昨天有位長輩給我講了一個故事,在南方祭祖的活動中,有一項叫待先,就是在掃墓之前要做一桌子酒席來招待祖先,當家里的小輩們把酒席做好后,他們?nèi)匀唤≡诘母改赣H過來,把一桌子的酒菜全掀了,問他們,你們待先的目的是什么,活的你們都不孝,對死的人做這些有什么意義。其實可憐天下父母心,父母親如不是對孩子太失望,太傷心,一定不會做出這樣傷害親情的事情。這樣的故事給我很深的啟發(fā),很多人在父母健在時,打罵老人,虐待老人,視父母為包袱,是累贅,直到把父母趕出家門。為了區(qū)區(qū)幾千塊的醫(yī)療費用,兄弟之間大打出手,讓老人情何以堪,讓他們?nèi)绾文馨蚕硗砟。當老人不在了,大操大辦,裝出一副孝子賢孫的模樣還有何意義。長輩教育我們說:百事孝為先,在中國的禮儀中,孝是排在第一位的,孝敬父母長輩,是我們的傳統(tǒng)美德,是我們的基本品德,也是義務(wù),孝敬父母不是交易,兄弟之間不能事事計較,你不養(yǎng),我也不養(yǎng),你不管,我也不管,為什么不當父母就生了你一個孩子。你不計較,你的心胸就會開闊,你的心胸開闊了,同時就提升了你的個人修養(yǎng),你學(xué)會了舍,你就得到了。得到什么?幸福的家庭,愉快的心情,健康的身體。
現(xiàn)在,每當清明的時候,人們紛紛回鄉(xiāng)祭祖,是傳統(tǒng)美德,孝道的傳承,同時,也請善待健在的父母,不要讓父母等得太久。子欲孝而親不待,我們不能等到父母不在了,才想去孝敬,那樣我們會終身遺憾的。